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学习记 | 温书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9日 字体大小:

    学习记



    作者:胡奕楷



           上大学后学习了教育学,从而认识了皮亚杰,本次有关《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读后感,却是我第一次阅读他的著作,以下是我对此书的看法与总结。

          这一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写于1965年的《一九三五年以来的教育与教学》,皮亚杰追溯了从1936到1965年三十年以来教育与教学的发展情况以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相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相对于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的深刻发展而言,进步异常缓慢,而且大大落后社会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需求。皮亚杰强调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进一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提升与发展。

          在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惊讶地发现,人类在1935年后的教育认知上,似乎没有任何改变,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的传递员,甚至连教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找到,我们让孩子们背诵记忆的知识最终又剩下了多少。

          第二部分是写于1935年《新方法:新方法的心理学基础》,皮亚杰首先论述了 “新方法的发生”,阐述了历史上诸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接着皮亚杰阐明了教育原理的心理学依据,同时指出儿童心理学中对儿童认识机能的探索发现对于教育学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这些发现是 “活动的”教育方法的真正基石。皮亚杰归结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传统教育方法与新的教育方法的对立乃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对立。

          皮亚杰认为:教育应该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相适应;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突出儿童的主动性;重视活动教学法;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和需要;重视儿童游戏的价值。在教师方面是: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强调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激发儿童学习的能动性。传统教育方法与新的教育方法的的对立乃是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还是主动地探索学习的对立。

          同时让我认识到儿童逻辑与成人逻辑的差异:第一,成人是运用反省智力,儿童的特点是感知运动或者时间的智力活动;第二,儿童在10-11岁以前,不可能有扔和符号类型的形式推理(感知运动图式);第三,在关系逻辑方面,形式推理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成人的思维出发设计教学法,必须根据儿童思维的逻辑特点进行设计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他的理论也存在论证不足的问题,例如,皮亚杰低估了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高估了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水平;忽视了宏观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智力发展的制约性作用。

          教育是感化、引导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最终目标是把个体培养成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也就是一个懂生活会生活且热爱生活的社会成员。教育就是生活,也是帮助个体适应生活的工具。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判断教学方法能否产生效果乃是学校大考的结果,而且是以某种竞赛性考试的结果为根据的。利用这种方式是一种恶性循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还普遍存在采用依据考试的结果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做法,造成大批学生在学业评价上能够获得高分,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却很不理想,这一种所谓的优秀,是真的优秀吗?我想不是的。然而学业过重的问题在今天我国的中小学校中也是普遍的问题。减负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根本原因是社会对 "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过于狭窄,片面地将文凭作为录用人的标准;以"升学率"为办学标准的社会取向推动"应试教育",造成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步履维艰。

          皮亚杰认为教育科学的落后体现在:在教育学领域内,绝大多数的教育革新家都不是职业的教育家。在庞大的教育工作队伍中,却没有产生杰出的教育学家,唯一一个较为出名的裴斯泰洛齐也只是出于经济考量发明了书写板。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例如,教师待遇、职业地位地下,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学训练,整个教育团体学术研究精神贫乏等大大小小的原因。

          传统的教育制度将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虽然越来越严格,而且现如今连小学对教师都要求研究生的学历,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对学历的要求依据的是传递知识由易到难的顺序,是知识本身的标准,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标准,这样明显地违背了教育规律。但传统教育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从这种角度来看,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工作比中学和大学老师的工作简单。儿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加他们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引导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教育工作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甚至艰巨的工作。所以在我看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工作往往更为重要,且更为困难。

          而长期以来我们却遵循传统教育的支配,以至于教育科学研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长期地被忽略,庞大的教师队伍长期处于脱离科学研究、缺乏学术氛围的境地。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让教师突破传统的高墙,向着单纯的知识传递者或者学者型教师发展。

          皮亚杰认为,为下一代规定教育目的是社会的职责。但是教育目的的决定不能只根据 “当权者”的意见与经验主义,而必须经过系统科学的研究。它指出教育目的决定,一方面要 “服从于社会学可以分析的规律”,而另一方面方法也制约这目的的选择,因此强调教育目的的决定也是心理学的职责。他进一步分析指出,选择目标除了服从社会愿望外,还要根据自然条件——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否则,所制定的目标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主体对客体的各种动作。皮亚杰将智力看作是一种主体通过自发的主动的动作对客体进行各种操作,从而逐步形成对外界的适应。这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的原因。

          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好,还是应该让儿童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知识的问题。把知识一味灌输式给学生是填鸭式的教育,这样的传授的知识是死知识,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毫无创造性。“做”这一环节,因此学生是被动学习。皮亚杰强调知识学习要主动发现吸收的形式才更加有效。然而,在当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显然灌输式教育是更为合理的,这也是我们很难让学生有“做”这一环节。

          皮亚杰认为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获得的实际经验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根本的促进作用。“知识在本源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也就是说,为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儿童必须经常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对客体施加各种动作,从而获得各种实际经验,才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经验对于智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经验主要指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在对儿童的教养中,应十分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喜欢探究、肯于思索的心理特点,鼓励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积极活动,让儿童较早比较广泛的接触外界,认识环境,观察自然与社会,亲身实践,这样就可以从中获得生动丰富的经验。

          在20世纪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的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熟水平,不要违背孩子的发展的自然规律。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及特性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身心尚未达到适当水平之前,提早教儿童知识将会对儿童主动求知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日后能够自己发现的东西,结果儿童不但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还会降低儿童日后对创造的积极性。所以,对孩子采取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起到反作用。

          然而现如今,幼儿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小学化"的现象。他们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组织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读、写、算等知识。这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分析其原因,幼儿园及幼儿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家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作为家长,要更多地学习育儿知识,按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教育孩子。在学前阶段,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础,使孩子能持续发展。

          再说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与学双方活动,以及教与学结合的方式。皮亚杰论述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直观教学法、注入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都是不适合儿童的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对教师要求高,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来说,要求也很高。因而皮亚杰指出“最好的方法也就是最苦难的方法。”皮亚杰从发生论的角度对游戏作了全新的定义。他认为游戏的本质是反映儿童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同化大于顺应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强调儿童认知的同化过程,提出游戏可以是"纯粹的同化",表现为儿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这就是游戏。他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来考察,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他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而适合幼儿阶段最好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处于自我中心的年阶段,他们的认知范围和经验很有限,他们常常通过游戏把身边的事物吸收进自己有限的认知结构,以扩充自己的认知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采用以丰富的操作材料为中介的游戏活动,在游戏内容的选取上注重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关,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材料,主动构建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再说说家庭教育,我认为必须首先让孩子尊重他们的父母,而后父母再去教导孩子,因为孩子不会接受哪些他们不尊敬之人的教导。而尊敬就是一种让孩子既爱又有些惧怕的情感。因此,作为家长要考虑如何做一个手孩子尊敬的家长。只有以身作则、对孩子尊重而不放纵,真爱而不溺爱,最终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以上是我对此书的理解,希望在未来,儿童们能减少压力,健康成长,我也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有意义!




    (作者班级:23小教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