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方言语法如何照亮汉语语法史?——黄晓雪教授广理大讲堂开讲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字体大小:

    10月23日下午,广州理工学院“广理大讲堂”系列讲座在白云校区7-518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汉语历史语法与方言语法研究专家黄晓雪教授,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方言语法研究对于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作用”的精彩报告。讲座由人文与教育学院主办,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黄晓雪教授从汉语方言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入手,指出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活化石”。她以“给”义动词、“替代”义动词和“帮助”义动词在方言中的语法化路径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些动词如何从实词逐步演变为伴随介词,并揭示了“受益者>人物方向>伴随”这一语义演变的普遍规律。

    讲座现场(一)

    黄教授结合其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多篇研究成果,通过广州话“渠”、昆山话的“替”、上海话的“帮”等生动语料,展示了方言语法如何为汉语语法史的构建提供关键证据。她强调,方言中保留的语法成分和结构,如“渠”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双宾结构的区域差异等,都是理解汉语历史演变的重要线索。

    在讲座中,黄教授还指出,南方与北方方言在语法演变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北方方言中“给”义动词更易发展为伴随介词,而南方方言则更多保留“替代”与“帮助”义动词的语法功能。她认为,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语言内部演变的逻辑,也体现了地域文化与语言接触的深远影响。

    黄晓雪教授语言严谨而生动,案例丰富而具代表性,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当学生提出如何为语法史研究保留语料的问题时,她鼓励同学们关注身边的方言现象,善用“田野调查”与“纵横比较”的研究方法,从语言事实中发现规律,从方言材料中提炼理论。

    本场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汉语语法演变机制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方言保护与研究的热忱。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不少学生表示受益匪浅,愿将方言研究作为未来学术探索的方向之一。

    讲座现场(二)


    稿件来源:人文与教育学院

    撰稿:冯敏、林若

    图片:冯敏、林若

    初审:郭航

    复审:代婵

    终审:陈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