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中文16班梁敏
第一次在《遇见南安》中读完南翔老师的《梅关古道踏春来》,我的心情很久都没有平静下来。它不像我以前读过的那些风景散文,只告诉你哪里美,怎么美。它更像一位博学而又亲切的向导,不仅带你去看风景,还帮你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你看见风景背后那些鲜活的人和他们的故事。这篇散文,让我对“春游”和“写作”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没读这篇文章之前,如果我听到“梅关古道”,我大概只会想到一条古老的、用石头铺成的山路。但南翔老师却让我明白,这条路是“活”的,它会“说话”。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并没有用多么复杂的词语,而是非常细致地去描写他脚下和眼前的一切。他写那些被磨得光滑甚至有些凹陷的石阶,说那是“无数商旅、迁客、文人、将士的脚印层层覆盖”的结果。这个描写一下子就打动了我。石头是冰冷的,是没有生命的,但“脚印”是温热的,是带着人的气息的。通过“脚印”这个词,冰冷的石头仿佛被注入了千年的体温。我仿佛能看见,一个穿着草鞋的挑夫,喘着粗气,汗水滴落在石板上;一个骑着马的官员,心事重重,马蹄声在山谷里回响;一个被流放的诗人,一步一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北方。
这种写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平时写游记,常常会写“那里的石头很古老”,但这样的描写是死的,无法打动读者。而南翔老师教会我,要让景物“活”起来,就要把它和“人”联系起来。你要去想象,谁曾在这里停留?谁曾从这里走过?他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你这样去想、去写的时候,你笔下的风景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了故事感和历史感。这条古道,在南翔老师的笔下,就不再仅仅是一条路,它变成了一本摊开在地上的历史书,一本用脚步写成的史书。每走一步,都像是在阅读一页新的篇章。
从写作技巧上来看,这篇文章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南翔老师的语言并不华丽,没有堆砌很多生僻的词汇,读起来非常顺畅、自然。但是,他的语言却非常有“味道”,很有力量。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首先在于用词的准确和形象。比如,他用“黑干虬枝”来形容梅树的姿态,这些词都非常精准,能立刻在读者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然后在于古诗文的自然化用。他在文章中引用古人诗词,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学问,而是因为这些诗词最能表达他当时当下的感受。诗词和文章融为了一体,成了文章情感自然流淌的一部分。
这让我明白,好的文章,不一定需要多么花哨的文字。真诚、准确、有思想的语言,才是最有力、最能打动人总的来说,学习《梅关古道踏春来》对我而言,就像跟着南翔老师进行了一次极其珍贵的“深度游”。他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写一篇游记,更是如何去看待我们身边的历史和文化。他让我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看到的风景,都可能蕴含着深厚的故事。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他一样,带着一颗敏感和敬畏的心,去行走,去观察,去思考,去与历史对话。
这篇文章也点燃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更深厚的兴趣。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出现的名字,因为这样一篇散文,变得无比亲切和鲜活。我想,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它能在我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我们愿意去了解更多,思考更多。
广州理工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地址:7号综合楼419、424、427
电话:020-87478447 020-874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