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广理大讲堂|现实主义和商业电影中的爱情故事——张方鸿煜在惠州校区作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6日 字体大小:

    2025年9月25日下午,人文与教育学院主办的“广理大讲堂”系列活动如期举行,在惠州校区 1-208 教室,人文与教育学院教师张方鸿煜以“现实主义电影和商业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讲座,带领现场学生循着电影发展脉络,探寻电影如何成为人类表达爱意的“勇敢代言者”。

    主讲人张方鸿煜拥有丰富的电影行业背景与实践积淀。他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电影专业,获香港都会大学文学硕士,曾主导《前任3》《绣春刀2》等热门影片的营销工作,其论文《Urbanization Hides in Air Guitar》更发表于韩国期刊《Journal of Asia Social Science》。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理论功底,让他的讲解既有行业洞察,又不乏学术深度。

    讲座开篇,张方鸿煜以一句“人们羞于表达爱意,为此发明了许多艺术来为自己代言,但直到电影出现,才有勇气亲自表达” 点亮主题,随后通过华语电影混剪视频,将观众瞬间带入光影交织的爱情世界。从 “什么是商业电影” 的基础界定,到世界上最早的爱情“电影” ——1892 年法国发明家夏尔-埃米尔·雷诺创作的《可怜的比埃洛》,再到电影发展脉络中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乔治·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记》,他以时间为轴,清晰梳理出电影艺术从诞生到探索心理表达的演进历程。

    中国爱情电影的百年变迁是本次讲座的重点篇章。张方鸿煜逐一解读《劳工之爱情》(1922)、《牧马人》(1982)等经典影片,从无声短片到彩色长片,从市井喜剧到乡土深情,展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爱情叙事的独特风貌。其中,1980年的《庐山恋》作为 “中国影史第一吻”与“世界公映次数最多的电影”,更是成为跨越时代的爱情符号,引发观众阵阵共鸣。

    在理论深度层面,张方鸿煜深入阐释了俄国形式主义与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他指出,埃亨·鲍姆提出的“蒙太奇是电影语句基本单位”,让电影拥有了比喻、拟人等文学化表达能力;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的巴赞,主张“电影应真实纪录世界”,其推崇的景深镜头通过“前景后景均清晰”的特质,赋予影像更丰富的思考空间与美感,贾樟柯《站台》便是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

    讲座尾声,张方鸿煜对比分析了现实主义与商业电影中爱情叙事的差异:商业电影以《独自等待》《一夜风流》为例,展现“初见”场景的戏剧化设计;现实主义电影则用《牧马人》的质朴相遇,传递情感的真实温度。而《泰坦尼克号》与《小武》等影片,更被他视作两种叙事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前者以宏大特效诉说不朽爱情,后者以纪实镜头捕捉平凡感动。

    两个小时的讲座在光影与思考的交织中落下帷幕。张方鸿煜以专业的解读、生动的案例,不仅让观众读懂了电影中的爱情密码,更感受到电影艺术跨越时空的情感力量。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电影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关于爱与表达的人文对话,为理工校园注入了浓厚的文艺气息。

    讲座现场(一)


     

    稿件来源:人文与教育学院

    撰稿:蔡怡

    图片:梁浩锐

    初审:郭航

    复审:代婵

    终审:陈武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