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跨越东海的教育对话——文教学院教师赴日研修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字体大小:

    2025年的8月,一场跨越国界的教育交流活动在日本东京悄然展开。由广州理工学院张世梅副校长带队,校级中层干部、各二级学院四十余名教师代表组成的研修团,于8月19日至23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深度学术访问。人文与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张志国、中文系系主任韩艳洁也参加了此次访问学习。此行聚焦日本高等教育体系、教师教育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与教学的融合创新,通过讲座、校园参观和文化考察等形式,展开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对话与学习。

    8月19日,代表团一行抵达东京后,调整状态迎接密集的研修。此次研修,旨在通过实地交流,汲取日本经验,为中国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前合影

    8月20日,研修活动正式在早稻田大学拉开帷幕。上午,早稻田大学教授Takao Minura教授主讲的讲座——“Care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Japan”(日本的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为本次研修定下了专业基调。Minura教授系统介绍了日本职业教育的架构、教师培养的制度设计以及近年来在应对社会变化中的改革措施。他指出,日本教师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职业导向的教育理念,这为日本中小学乃至高等教育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与Takao Minura教授合影

    下午,早稻田大学吉田文教授带来了题为“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的讲座。吉田教授从历史演进、现状结构以及未来挑战三个方面,全面解析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她特别提到,日本大学正面临少子化、国际化以及数字化等多重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课程改革应对这些变化,是当前日本高教界的重要议题。讲座结束后,代表团参观了早稻田大学校园和图书馆。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学习设施相映成趣,展现了早稻田大学作为日本私立名校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

    吉田 文教授讲座现场

    8月21日,代表团访问了东京大学。上午,团队参观了东京大学理学系研究所和文学部著名的“三四朗池”。这座被誉为东大象征的池塘,不仅以其宁静之美著称,还承载着日本文学与学术的传统精神。在这里,代表团感受到了东京大学“以文理融合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以及其在基础科学与人文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

    下午,团队转向文化考察,走访了东京的历史文化地标浅草寺和东京国立博物馆。浅草寺的古老建筑和旺盛的香火,展现了日本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而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则让代表团对日本的历史与艺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学术与文化的结合,不仅丰富了研修内容,也深化了团队对日本社会整体性的理解。

    8月22日,代表团重返早稻田大学,进行更深入的专题学习。上午,吉田文教授再次登台,就“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展开进一步讲解,重点讨论了日本大学在课程设置、质量保障以及学生支持服务方面的具体实践。她强调,日本高校近年来大力推进“全球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英语授课项目、国际交换生机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下午的讲座则将焦点转向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早稻田大学田中博之教授以“生成式AI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为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挑战。田中教授详细讲解了生成式AI的技术原理、在教学中的潜在用途(如个性化学习支持、作业自动生成与评估),以及如何识别学生是否使用AI完成作业等现实问题。他指出,AI既是教育创新的工具,也带来了学术诚信的新挑战,教育者需要平衡技术应用与伦理规范。讲座中,代表团成员与田中教授就AI在中国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展开了热烈讨论。

    田中博之教授讲座现场

    8月23日一早,代表团乘机返回广州。此次日本之行,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比较教育的实践体验。日本在职业教育与教师培养方面的制度化设计、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模式以及AI与教育的快速融合,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样本。尤其是在教师教育领域,日本强调的“职业导向”和“终身学习”理念,与中国正在推进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有许多可对话之处。
    代表团成员表示,回国后将整理研修成果,形成报告并分享给学院师生。同时,学院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试点,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融合AI技术的创新课程。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反思与创新。这次跨海对话,是一次终点,更是新一轮教育探索的起点。

     

                                                   撰写人:韩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