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惠州市博罗县嶂背畲族民间艺术实践教学基地的学术研究,岭南民间艺术美育工作室的学术研究小组于2025年4月25日召开首次学术交流会。会议由符昌忠老师、覃守达老师及吴俊朋同学主讲,围绕畲族语言保护、学术研究方法及学习心得体会等议题展开探讨,工作室成员在老师指导下初步完成了研究选题规划,为后续调研工作奠定基础。
符昌忠教授分享学术研究
符昌忠老师分享自己过去的畲语调研经验,并结合语言学科的知识,跟同学们介绍相关的科学研究路径。他强调,畲语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需借助国际音标系统记录语音,可以结合家乡方言进行对比分析。针对畲语词汇调查,符老师指出动植物名称等地方性知识是研究难点,需结合田野调查与既有文献,构建系统化语料库。此外,他提到广东畲语分支的多样性,如博罗畲语与惠东、汕尾等地畲语的差异,呼吁关注语言与地理、族群迁徙的关联。符老师还分享了专业的语音输入工具,强调技术手段对语言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以扎实的语音学基础开展研究。
覃守达教授在指导学术研究
覃守达老师和同学们详细地介绍惠州博罗畲族村的情况,分享当地对构建畲语语音数据库的需求,希望成员能通过录音、科研,推进濒危语音的保护工作,并结合瑶族文化、美学思想等内容,创新畲语的研究视角。他提醒学生关注学术规范,鼓励撰写高质量论文并积极发表。此外,覃老师特别指出英语能力对学术发展的重要性,建议学生强化英语能力以更好地攀登学术高峰。他以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例,强调优秀学生需具备自主学习和跨学科思维,并呼吁研究小组结合文旅项目探索畲语活态传承,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吴俊朋同学结合哲学与语言学,探讨学术研究中的“自律”精神。他以康德哲学为例,提出研究需从动态视角追问问题本质,而非依赖固有答案。通过分享自身从迷茫到专注康德美学中国化的经历,他鼓励同学在“自律”与“他律”间寻找平衡,既要吸收传统学术规范,又需保持独立思考。他强调,语言学研究与哲学相似,答案并非静止,需通过持续探索赋予学术以个人意义,并呼吁以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态度直面学术挑战。
吴俊朋同学在分享学术研究
本次会议明确了畲族文化研究的多元路径,从语言知识、技术工具到美学融合,为小组后续工作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方向。导师团队强调学术严谨性与创新性并重,鼓励成员深入研究、拓宽视野,将民俗文化研究纳入更广阔的学术语境。研究小组在会议结束后,积极与老师互动交流,致力于推动畲族语言与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为岭南民间美育研究注入新活力。
广州理工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地址:7号综合楼419、424、427
电话:020-87478447 020-874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