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富川瑶族民间艺术现代产业学院第一次教职工会议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中心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学校教师有覃守达教授、陈华老师、尹金花老师、李艳艳老师等4人,企业教师有李冬梅工艺大师、李科老师等10人,会议由常务副院长李科老师主持。会议聚焦学院组织架构建设、教学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编写、师德师风、招生就业、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核心议题,标志着该产业学院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一、完善组织架构,形成有效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
会议审议并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工作小组办公室建制方案》,一致确定覃守达教授担任产业学院院长、李科老师担任常务副院长,设置确立“招生组、办公组、就业组、监督组”四大职能板块,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学院办公室:蒋金风任主任,负责人事管理,统筹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及日常运营等,目前已办理与富川6家非遗工坊签订实训基地协议。
招生办公室:由施丽霞牵头,计划2025年秋季启动首批招生,开设“瑶族民间艺术与设计”“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两个特色专业,面向全国招收50名学生,采用“理论+实践+田野调研”培养模式。 就业中心:王引荣担任主任,联合广东、广西两地文旅企业搭建就业对接平台,推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纪律检查与教学质量监督中心:技术总监李冬梅老师担任主任,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教学督导以及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代表参与,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文化传承真实性等环节进行动态评估,保障项目规范运行。
覃守达教授强调,这一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将实现“教学—研发—生产—销售—招生—培养—考核—就业”一体化全链条闭环管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动民间艺术现代转化,激活非遗经济价值
围绕“非遗活态传承与市场转化”主题,会议提出三大商业化路径:
1. 文创产品开发:以瑶族刺绣、草木染为核心,联合广州设计团队开发服饰、家居、文创礼品系列,计划年内推出首批产品;
2. 电商赋能推广:依托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瑶艺工坊”账号,由非遗传承人直播展示技艺,同步开通线上定制服务;
3. 品牌IP打造:注册“瑶韵新生”商标,融合瑶族图腾与现代美学,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非遗传承人李科现场展示了一款结合草木染技艺与时尚设计的围巾样品,并指出:“商业化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的最佳桥梁。”
三、构建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与课程教材建设双轮驱动
会议重点研讨了专业点建设,确定以瑶族植物染绘画技术为核心专业,引领瑶族织锦技术、瑶族服饰技术等专业,形成瑶族民间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近期目标任务:
一是课程体系建设:设置“基础理论—技艺实训—创新实践”三级课程模块,包括《瑶族芦笙与长鼓》《刺绣工艺基础》《瑶族草木染》等12门核心课程,实践课时占比达60%;
二是教材编写出版:成立教材编委会,以岭南民族民间艺术美育教材系列方式,年内完成《岭南瑶族草木染技艺教程》《岭南瑶族芦笙与长鼓制作技艺》等8部教材编写出版,配套开发视频教学资源;
三是师资“双导师制”:聘请李冬梅等10名传承人担任技艺导师,与学院教师组成“1+1”教学团队,确保技艺传承的原真性与学术深度。
四、深化校地协同,共筑非遗传承生态圈
会议最后通过《2025年度行动计划》,明确联合富川县政府开展“非遗进校园”“技艺传承人研修班”等10项重点活动。李冬梅表示:“年轻一代的加入让瑶族文化有了新生命力,我们将开放工坊资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
覃守达教授总结指出,现代产业学院将立足“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人才反哺”三位一体目标,打造全国非遗产教融合标杆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与文化动能。
会议现场
撰稿人:李艳艳
广州理工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 地址:7号综合楼419、424、427
电话:020-87478447 020-874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