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研”之有道,“游”有所学——韶关文化考察活动第二日简报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字体大小:

    为推动青年学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达到学有所践、学有所悟、学有所思的目的,7月10日人文与教育学院51名师生来到了韶关市博物馆和北伐战争纪念馆、风采楼等地参观学习。

    韶关市博物馆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这是一座文化的殿堂,馆内藏品丰富多样,生动地展示了韶关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老师和同学们在这里深入了解了韶关的地域文化,感受着历史的韵味。

    讲解员介绍现场

    观赏黄仲通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刻文字,更是黄仲通丰富人生的写照,向后人讲述着他的故事。石块上的文字精彩绝妙,一笔一划皆饱含深情,细细读来,无不令人赞叹。

    讲解员称该陶灯的形象是外国人的形象,令同学们十分震惊。实际上,汉唐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异域胡商都来华进行贸易,导致胡人形象频繁出现在汉唐时期的器物之中。通过此次采风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扩展了师生的文化视野和加深了师生们的历史认知。

    胡俑座陶灯

    师生集体合照

    午饭过后,人文与教育学院的老师与同学们继续出发,来到了北伐战争纪念馆,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北伐战争纪念馆储藏了大量孙中山先生及北伐战争时期的相关文物和人物事迹,承载着北伐战争的峥嵘岁月,是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的见证者。同学们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漫步于纪念馆内,从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一件件古老的文物中

    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

    历史事件讲解

    孙中山先生北伐大本营办公室

    师生北伐战争纪念馆合照

    本日第三站,来到了韶关市的百年东街。百年东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大批游客,如今已成为韶关一张靓丽的名片。一位韶关当地人陈阿叔表示他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他觉得百东街的生活氛围还是蛮好的,目前这个季节百东街处于淡季没啥生意,好多商铺都关门了。尽管如此,老师和同学们仍然在此处能够观赏到以拥有百年历史的南洋骑楼为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物风韵,考察着韶关的历史变迁,并深刻感受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百年东街 

    百年东街建筑物

    本日的最后一站,研学团来到了风采楼。该楼是为了纪念余靖而建立的,是韶关最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之一。目前我们所见的风采楼是在1934年重建的,楼面上东西两边的匾额“风采楼”三字是明朝书法家陈献章所书,其楼名源自余靖“更加风采动朝端”的美誉。风采楼旧时与“风度楼”“风烈楼”并称为韶城“三风楼”。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接触,老师和同学们更加细致地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对韶关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

    风采楼


     

    撰稿人:杨如旋

    拍摄人:罗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