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植根南粤 寻脉探源

    ——广州理工学院张学松教授流寓文人研究的二十年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8日 字体大小:

    2005年,张学松教授在《晚唐诗人在农民起义中的心态表现及命运》一文中如蜻蜓点水一般论及韦庄流寓江南的经历。二十年后,张学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5版发表《韦庄流寓江南的乡愁》,此时他的视角已经完全转向流寓文学文化研究,把韦庄作为流寓文人的重要样本了。当他把学术视野转向唐宋时期的流寓文人、尤其是流落南粤的著名文人时,他对于岭南文学源流、唐宋士人心态等方面就形成了新的认识。

    二十年里,张学松教授通过在《文学遗产》发表的《苏东坡雷州行迹考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论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经典之产生机制——以苏轼、杜甫为中心》等重要论文,在唐宋文学研究中大大深化了对“流寓”主题的探索。近十年里,张学松教授的流寓文学文化研究陆续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5)和重点项目(2021)立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抹亮色。在他的带领下,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的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也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构建起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教科研平台。

    一、在唐宋文学研究渐至佳境时

    2007年,张学松、赵永建等合著的《唐宋文学探微》作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与西粤文化研究所学术丛书”之一,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兆鹏先生在《序》中称赞本书“显示出扎实的学术功力、开阔的学术视野与广泛的学术兴趣;同时内容又相对集中,自成板块”。此时张学松教授已经是蜚声学界的重要学者。

    张学松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经过十余年的耕耘,已在唐宋文学方面有颇多创获。90年代至新世纪初,他接连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凝炼出唐宋文学研究这一基本方向。2005年,他发表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论文《晚唐诗人在农民起义中的心态表现及命运》先后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摘要转载,并于2006年在中国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宣读,引起学界好评。

    在《晚唐诗人在农民起义中的心态表现及命运》一文中,张学松教授注意到了一部分文人在帝国暮年、四处流落过程中心态的变化。他论及韦庄从长安逃出后流落到江南,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下,这段生活经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文学事业。二十年后,张学松教授继续在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韦庄流寓西蜀的晚达与矛盾心态》和《韦庄流寓江南的乡愁》两篇文章中分析韦庄作品,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学术道路一以贯之。换言之,从2005年开始,张学松教授已经注意到流寓文人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特殊对象,这为他在后几年进行的区域文学研究推开了一扇门。

    二、投身南粤:雷州文化研究的先行者

    时任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张学松教授一边继续行走在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高原,一边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导向,开创性地进行了区域文学文化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地处雷州半岛上的湛江市,这里是天南重地,因其位于中原文化圈的边缘地带,长期以来作为中央政权贬谪官员之所,被贬到“天南之南”的官员也常常路过这里。仅唐宋两代,就有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著名文人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的行迹、诗文以及后人的记录和咏叹文章等等,都是文学研究的宝贵素材。

    2008年,张学松教授主持建立了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他亲自担任基地主任,带领团队从雷州半岛地方史志文献整理、雷州文化理论研究、雷州民俗文化研究、雷州流寓文化研究等四个方向开展区域文学文化研究。在很短时间里,科研立项、重要论文、学术著作等一批优秀成果涌现出来,迅速在雷州半岛的人文社科界赢得了声誉。

    2014年,张学松教授主编的《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学术文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包括《雷州文化概论》《雷州饮食风俗史》《海客诗文杂存》《雷歌传播论》《万历<雷州府志>点校》等著作。有赖于在区域文学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成绩,张学松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也就在主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工作、整理和分析地方历史名人诗文别集时,张学松教授敏锐地发现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对流寓文学、流寓文化的研究大有文章可作。《苏东坡雷州行迹考辨》在《文学遗产》的发表,正意味着张学松教授研究方向的一大转折。

    三、搭建流寓文学研究的大厦

    2023年,身为广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的张学松接受《羊城晚报》专访,他总结说,雷州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雷剧、雷歌、石狗等本土文化,另一块就是流寓文化,而对这些文化名人流寓雷州的研究可产生国际性影响。他在区域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流寓”这个关键词,在他看来,不谈流寓文人的贡献,也就难以对雷州文化把好脉、理解雷州文化的复杂性。

    何谓流寓?2019年发表于《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的《流寓文学的发生》一文中,张学松教授说:“流寓是不得已离开本土移居他乡”。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里,流寓生活往往意味着某种生存困境,流寓文学中也就常常蕴涵着思乡念国的情怀。他说,“中国最早的流寓文学就在《诗经》中”(《流寓文学的发生》)。两三千年前,中国的流寓文学就已经出现,并逐渐蔚为大观。“《四库全书》中‘流寓’一词共出现2119次”(《回首吾家山 岁晚将焉归——关于流寓文学的对话》)。对流寓文学展开全面研究,也是阐释古代作品、理解中国文脉的题中应有之义。得益于张学松教授本有的唐宋文学、区域文学的丰厚积淀,以流寓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的重心,是完全可行的。

    《苏东坡雷州行迹考辨》发表后,从2012年开始,张学松教授主持了中国古代流寓文化研究为主题的湛江市政协委托项目、广东海洋大学重大培育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2013年,他主编的《流寓文化与雷州半岛流寓文人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里,张学松教授带领团队梳理、探讨了雷州半岛的流寓文人及其作品,系统分析了流寓文化理论。这是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的区域文学文化研究成果,也是张学松教授在流寓文学文化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

    在多年的持续研究中,张学松教授以乡愁为切入点,结合对文人生平、创作理念、心态表现、审美趣味等方面的探索,逐渐构建起别具一格的流寓文学研究的大厦。2015年,张学松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研究”获得立项。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https://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查询显示,这也是国家社科基金第一个以“流寓”为主题的课题。课题研究期间,张学松教授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光明日报》《江汉论坛》等报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陆续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流寓文化研究》第1辑至第5辑,其中系统地编发了国内关于流寓文化研究的研究论文。该系列成果对于流寓文学文化这一研究方向,无疑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四、在新的起点上:把流寓文学研究做专做深

    从在《文学遗产》讨论韦庄的流寓生活开始,张学松教授的流寓文学文化研究已经持续了二十年。以项目、著作、论文等常见标准来看,张学松教授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流寓文学文化研究是他在唐宋文学研究、区域文学研究基础上确定的新的研究方向,是他筚路蓝缕、奋力开拓出的新的学术山林,这片山林丰饶肥沃、生机勃勃。

    2021年12月,张学松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理论研究》成功立项,这代表着学界对他多年深耕流寓文学领域、不断产出高质量成果的认可。项目获批后,身为广州理工学院帽峰学者特聘教授的张学松连续发表相关论文,形成了一批能够代表本领域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2023年11月6日,张学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韦庄流寓西蜀的晚达与矛盾心态》,2023年12月25日,张教授在《光明日报》13版“文学遗产”专版大版面发表《流寓与山水美的发现》,2024年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5版刊发张学松教授文章《韦庄流寓江南的乡愁》。

    今天,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以张学松教授为主持人,以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为依托,以古代文学课程组为支撑,组建了由张振龙教授、刘海涛教授、何荣誉教授、朱文亮博士、杨东博士为团队成员的校级科研平台“流寓文学文化研究所”,该研究所自身构成了一支方向非常明确、产出比较丰厚的高校创新团队。这些平台、团队都是人文与教育学院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优秀成果,也彰显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改革活校、依法治校”治校方略下的“广理工力量”。

    尽20年的学术之力,张学松教授在流寓文学研究上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如今的张学松教授仍然每日笔耕不辍,除多篇待发表的论文外,近期尚有项目研究成果之卓荦大著将要付梓。张学松教授表示,在中国流寓文学文化研究上,他仍有老骥伏枥之心,希望对学界、对学校有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