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从深圳出发:打工妹到大学老师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2日 字体大小:

深圳市迎来了44岁生日,令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为此,老亨策划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深圳庆生会——108席茶宴。我和段作文、曾楚桥、安小橙、李瑄等几位作家朋友共同领了一席,成为此次活动的联合发起人之一。每一席茶和每一位参与者都承载着深圳独特的故事与记忆,成为这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一分子。

在深圳书房费新乾老师的茶宴上,我作为嘉宾发言时,半开玩笑地说道:“我和深圳同龄,深圳,请叫我一声姐姐。”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一阵笑声。这句轻松的玩笑话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弦。站在茶宴的舞台上,我的思绪被带回了这些年在深圳的点点滴滴,那些奋斗、挫折、成长的时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24年的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而深圳,早已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成为我灵魂深处的故乡。

回顾这些年,我的人生轨迹仿佛与深圳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在一起。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闲不下来的大忙人,总是乐此不疲地给自己找各种事情做。身兼数职几乎成了我的生活常态,尤其是今年,几乎没有一天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工作日里,我忙碌于公司事务,夜晚和周末则埋头写作,修改稿件。那永远写不完的稿子仿佛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然而,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当朋友们纷纷撰文庆祝深圳的生日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也应该为这座城市写点什么。毕竟,深圳不仅是我打拼的地方,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起点与归宿。

明天,我将从深圳启程前往广州,开始一段全新的旅程——担任一名大学专任教师。对于一个44岁的中年妇女来说,能够迎接这样的新挑战,实在是命运的恩赐。回顾这一切,我深深感激24年前那个决定来到深圳的自己。

每个人来到深圳都有其理由,我的决定仿佛是命运的安排。2000年,我即将中专毕业,同学们纷纷找到了工作单位。我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没有门路,没有靠山,毕业等于失业。我本想留在南宁,那是我去过的唯一一座城市。于是,我和同桌一起在南宁的人才市场跑了无数趟,穿过大街小巷寻找工作机会,发过小广告,卖过保健品,甚至尝试应聘夜总会服务员。第一次上工时,要求穿细高跟鞋和开叉到大腿的旗袍,担任迎宾小姐。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浓妆艳抹的样子,我果断脱下了那套旗袍,继续寻找其他出路。

几个月后,我依然没能在南宁找到合适的工作,几乎无路可走,只能考虑回家嫁人。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转机出现了。2000年4月底,蛇口三洋半导体公司到我的学校招聘。这家外资公司远在深圳,报名的同学不多,我决定试试。幸运的是,我通过了笔试,成为有机会被录用的六名学生之一。

父母东拼西凑给我几百块钱路费,我和另外五个同学一起坐大巴从南宁到深圳。到了深圳才知道,学校的考试只是笔试,进厂还要面试,面试通过了还要体检。那时候的外资厂招工,对视力要求非常严格,双眼裸视要求1.2以上,而我早就近视了。付了路费后,我身无分文,如果不能进厂,意味着要露宿街头。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我悄悄戴上了隐形眼镜,成功通过体检,顺利成为蛇口三洋半导体公司的一名员工。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穿上工装时的情景。粉红色的上衣,蓝色的工裤,胸前挂着0833号工牌,这些标志着我正式迈入了打工妹行列。每天,我和工友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蛇口工业区,经过工业七路时,总能看到那块醒目的标语:“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与期盼。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拼命想要在深圳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打工生活并没想象中那样美好,流水线上的工作枯燥乏味,我每天都要机械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时间久了手指关节疼痛不已。刚入职时,由于车间没有空余岗位,我被临时安排做了一周清洁工,之后才被调到流水线用钳子处理次品。每天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我的双手几乎从未停下,手掌上磨出的血泡在短短几天内就布满了掌心。一个月后,通过公司各种考核,我和另一名女同学成为了车间维修技术人员,成为了蛇口三洋半导体历史上第一个女技师。

三班倒的作息让我的生活节奏彻底混乱,身体的疲惫与内心的孤独一同袭来。起初,我唯一的梦想就是赚够一万块钱,然后回家,谁能想到,这个简单的愿望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始终无法实现。作为家中长女,我肩负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每次发工资后,除了留下最低的生活费,我都会把大部分寄回家,存一万块的目标遥遥无期。

在这样的打工生活中,我渐渐迷上了阅读。蛇口工业区的图书馆成了我唯一的精神寄托。每天下班后,我都会跑去那里看书。通过阅读,我开始慢慢摆脱流水线的机械感,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衡。阅读带给了我全新视角,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某天,我决定尝试写作。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蛇口工人》投递了一篇小散文《老人与狗》。没想到这篇文章很快就被刊登了出来,而我也领到了来深圳的第一笔收入——65元稿费。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拾起对文学的热爱,也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那天晚上,我躺在宿舍铁架床上,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深圳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我不愿意一辈子待在流水线上,过着重复而枯燥的生活。于是,我用这笔稿费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报考了中山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那时起,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学习、读书、写作,生活虽然忙碌,却充满了意义。

一年后,我离开了蛇口三洋半导体,转而去了赤湾派出所。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我不断尝试新的职业,开过画廊,出过国,创办过公司。与此同时,我坚持参加自学考试,十年间先后拿到了中山大学的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29岁那年,我结束了打工生活,在大芬油画村打理自己的画廊生意。当时我以为这些毕业证书或许永远都不会派上用场,但谁曾想,它们在未来为我开启了新的大门。

2021年,我陪孩子到香港读书,总想着找点事做。一场偶然的谈话,合租的妈妈开玩笑说我这么喜欢读书,不如找个学校上学打发时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上学两个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尽管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未能获得本科学位,读研的机会几近渺茫,但我仍然尝试申请了都会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并向学院的几位教授发了邮件,附上自己出版过的作品。几个月后,我意外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2022年,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在大学读书的梦想,一边陪读一边上学。如果不是因为来到了深圳,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深港跨境的双城生活,不仅让我得以继续学习,还促成了我的两部作品:小说集《不如跳舞》和儿童长篇小说《大湾风起恰少年》。

朋友们都知道,研究生毕业后,我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香港富卫保险公司的理财顾问。我喜欢不断尝试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这让我每天都充满了能量和动力。

明天,8月27日,我将以一个全新的身份,从深圳出发,前往广州,到大学里教书。虽暂别深圳,但这里依然是我深爱的城市,我的家依然在这里。朋友们笑称:“你现在是真正的大湾区作家了,深圳、香港、广州、惠州四地跑。”每一次新身份的转变,都会让我更加感受到深圳的包容与广阔,无论我身处何地,深圳永远是我精神的归宿。

24年前,我怀揣着梦想来到深圳,从一个普通的打工妹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深圳,这座城市见证了我的每一次成长与蜕变,也塑造了如今的我。在深圳市44岁生日之际,我想对她说声“谢谢”。未来,无论身处何处,我都会继续为这座城市书写属于她的故事。 

西西

2024年8月2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