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考察融水苗族民间艺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四五”规划建设教材项目“岭南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调研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5日 字体大小:

2024年7月24日,《岭南民族民间艺术鉴赏》教材编写组成员于智慧、钟正美、陈华、陈泳坪、马会媚、王可心等,在教材编写负责人覃守达教授的带领下,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对苗族民间艺术进行了调研。

7月25日上午10:00,教材编写组与原融水自治县县长吴承德、原融水民族局局长凤绍师和融水文联副主席石奎等,就苗族的民间艺术进行交流座谈。会议上,吴老县长指出,融水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是一个热爱芦笙的民族,在融水苗寨里,芦笙一响,大家就去踩歌堂。凤局长指出,在融水苗族里,凡是有苗族山寨的地方,就会有芦笙,有芦笙就会有踩歌堂。石主席介绍说,融水每个月都会有坡会,坡会是苗族节日活动的时候才会有,芒篙是融水苗族人的保护神,老人与芒篙相拥抱,芒篙就会保护老人长寿;芒篙摸一摸小孩头,那么孩子就会更聪明、更快长大。

在认真听取以上三位领导的报告之后,教材编写组负责人覃守达教授就本教材编写的目的、意义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编排等,做了详细地介绍。教材编写组各位成员就自己编写章节的内容提出疑问,凤局长和石主席均给予耐心地回答。

会议结束时,石主席和吴老县长给教材编写组赠送关于融水民族民间文化的书。

下午15:00-16:00,在吴老县长和石主席的带领下,教材编写组考察了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人唐巧英的工作坊。唐老师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产遗项目(苗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传统苗族织锦技艺40余年,是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出生在苗族织锦文化世家,从小热爱织锦,8岁时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苗族织锦制作手工技艺,16岁学成出师,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为传承和弘扬苗族织锦文化常年免费培训学员。在工作坊织锦现场,唐老师热情洋溢而生动形象地根据织娘们的织锦给教材编写组的老师们详细地介绍苗锦的制作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还不时插入一些民间故事。唐老师通过民间故事告诉了我们织锦花纹的由来,比如芦笙柱的锦鸡,是一个尾部羽毛较长的鸟,形似凤凰。

下午16:00-18:00,教材编写组考察了“梦呜苗寨”。在苗寨中,老师们首先观看了苗寨的歌舞及苗寨的婚俗表演,在活动过程中,教材编写成员钟正美、陈泳坪和马会媚等老师还积极与苗族人一起拔河、跳舞和吹叶子。接着,大家考察了马践蜡染工作室,在非遗文化蜡染传承人马老师的细致而专业的讲解下,学习了扎染和蜡染的区别;马老师还讲述了收集和创作这些蜡染作品的由来与经过。最后,大家考察了自治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马贵兵的工作室。马贵兵手拿亲手锻造银饰,在锻造过程中,马老师还不时跟我们讲解打造银饰的技艺和注意事项等,说明银饰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细腻,需要经过熔银、拉丝、搓丝、焊接、抛光打磨、压光等几十道工序,而且还需要匠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对苗族民间艺术的调研学习,教材编写组对苗族的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与苗族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加深刻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1: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民间艺术交流会与会人员合影

图2:苗族女子织锦

图3:梦呜苗寨

图4:苗族芦笙踩堂

图5:马贵兵教授(左二)讲解蜡染

图6:马践非遗馆的蜡染作品

图7:吴老县长(左三)与教材组成员合影